*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牛途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MDT中心不断提升精准治疗水平,优化全程管理一体化诊疗新范式。
随着肿瘤诊疗理念的不断升级,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已经成为抗肿瘤治疗的主流模式;技术创新飞速发展,不断带动肿瘤诊疗的巨大进步,在肿瘤预防、筛查、诊断、早期乃至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中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始终坚持将国际最新临床试验,及转化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制定和优化晚期肺癌规范化治疗方案,入选第一批肺癌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成为业内模范。不久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MDT中心展开了一例EGFR敏感突变(NSCLC),伴有EGFR-TKI耐药后进展的MDT会议。值此之际,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MDT中心林根教授、刘喆教授,综合科张同梅教授,医务处马丽教授,放疗科张旭教授,就肺癌MDT团队建设以及肺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深入访谈,以期为临床提供新思考。
勠力同心,建设MDT中心,打造规范化、引领性、实践性团队
林根教授首先指出,当前肺癌学科发展正呈现内科、外科与放疗科深度渗透交融的显著趋势,外科领域已突破传统早期肺癌范畴,向晚期寡转移患者及经转化治疗后可手术的局部晚期病例延伸,手术技术亦日趋微创化、精细化;内科治疗则从晚期患者为主扩展至早期围手术期及局部晚期综合治疗,成为全病程管理的关键助力。这种跨学科边界的模糊化与全流程整合的强化,对MDT团队成员提出了更高维度的能力要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作为全国首批肺癌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以及北京肺癌诊疗中心建设管理单位,承载着北京市卫健委肺癌单病种医联体牵头单位的重任,在肺癌质量控制领域肩负示范引领使命。基于此,林根教授强调,卓越的肺癌MDT团队需具备三大核心要素:
规范性,需以严格遵循循证医学证据为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体化处理,实现规范与个性化的精妙平衡,这也是团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引领性,不仅需恪守诊疗规范,更要在学科发展中突破现有认知与实践的边界,致力于探索生成更高级别临床证据,推动团队乃至学科协同进阶;
实践性,任何指南与方案需经MDT团队反复磨合落地,一方面团队协作需持续演练优化流程;另一方面,对于患者服务,应追求实现真正的一站式诊疗,唯经长期实践淬炼,方能锻造出一只卓越的MDT团队。
林根教授进一步介绍,北京胸科医院肿瘤MDT中心汇聚胸外科、肿瘤内科、呼吸科、影像科、放疗科、介入科等多学科专家,形成了一支具备跨学科协作能力的高水平MDT团队。团队通过定期交流学习与知识更新,建立院内质控机制,确保诊疗行为规范统一,目前已形成成熟运作体系。在肺癌诊疗方面已实现全院MDT全覆盖,创新建立了“简易程序”与“复杂程序”双轨并行模式。对病情简单、符合标准路径、无显著合并症的患者采用简易程序,聚焦TNM分期准确性、治疗原则合规性等关键节点质控,审核后即可进入相应治疗流程;而对III期NSCLC、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寡转移或多发肺结节等复杂病例,则启动复杂程序MDT,通过多学科深度协作制定个体化方案,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与诊疗效率提升。
精益求精,规范化诊疗,以院内共识提升同质化水平
在推进规范化与同质化诊疗的实践中,林根教授系统阐述了北京胸科医院肿瘤MDT中心的三重升级路径。首先,制定本院内部的诊疗规范与共识。尽管目前已有NCCN、CSCO及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指南,但林根教授强调,真正高效的MDT应深度根植于本院的临床实际与学科优势。医院组织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在充分吸纳各学科前沿指南、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更具临床适配性的院内诊疗共识。例如,针对胸外科长期聚焦的复杂疑难手术及内科治疗的前沿探索,通用指南常难以完全匹配高水平临床实践需求,而院内规范的建立既确保了“有章可循”的规范性,又保障了诊疗方案的科学性与临床可行性。
其次,以持续学习与严格质控,双轮驱动推动规范化与同质化落地。林根教授指出,MDT团队成员跨专业背景的知识差异需通过持续学习弥合,团队通过定期开展指南解读、前沿进展研讨及案例复盘,有利于构建同质化认知基础。同时配套严格的院内质控体系,通过定期抽查临床病例执行情况,验证诊疗行为是否严格遵循院内规范与MDT决策,真正实现“有法必依”的闭环管理。
第三,有效的管理体系是保障MDT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医院成立了专门的MDT学术管理委员会,与行政职能部门形成协同网络,通过定期管理例会系统梳理MDT运行效能,精准识别流程瓶颈与改进空间,并实施持续跟踪改进。这一机制不仅优化了诊疗流程效率,更从管理维度巩固了规范化与同质化诊疗的长期生命力,最终形成“规范制定-执行监控-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体系,切实推动诊疗行为的规范化与同质化。
臻于至善,从早期到晚期,全程管理一体化诊疗新范式
北京胸科医院肿瘤MDT中心针对不同阶段的肺癌患者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全程管理方案,以EGFR突变NSCLC患者为例。张旭教授介绍,对于早期患者而言,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若术后病理检测有EGFR 突变,可予以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治疗,其能够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近20个月,并且具有较好的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可以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改善生存[1]。而对于局部晚期患者,则可采取同步放化疗(CCRT)联合奥希替尼维持治疗模式,在LAURA研究中,Ⅲ期不可切EGFR突变NSCLC患者的PFS 达到39.1个月,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已成为临床首选模式[2]。对于EFGR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目前临床多采取选择奥希替尼单药或奥希替尼联合化疗方案。张同梅教授认为长期的单一靶向治疗对于L858R突变患者、基线存在脑转移或高肿瘤负荷的患者疗效略显不足,奥希替尼联合化疗模式在FLAURA2研究中,通过双机制协同作用,较单药组显著延长PFS超过9个月,为患者带来了具有临床意义的生存获益[3],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及多项指南推荐,同时已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具备更高的可及性。
刘喆教授进一步指出,随着疾病进展,EGFR-TKI耐药现象仍难以避免,仍是目前诊疗中的难点所在。他指出,EGFR基因扩增及非依赖性信号通路激活(如MET扩增、HER2突变等)是导致耐药的核心机制,共同削弱了靶向治疗的持续效果[4]。马丽教授进一步补充数据,在EGFR-TKI耐药患者中,c-MET扩增比例较高,达20%~24%,若未及时干预,容易陷入治疗困境[5-7],但在二线及后线治疗中,采用针对双靶点的联合治疗方案是合理且具有前景的策略。
多位教授均认为,SACHI研究为这一策略提供了关键的循证支持。该研究对比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与标准化疗方案,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中位PFS达9.8个月,较化疗组的5.4个月延长近一倍,风险比降低66%。中期分析显示联合组中位OS为22.9个月,优于化疗组的17.7个月,且耐受性良好,无新增安全信号[8]。目前该联合方案已获国内批准用于相应适应症。马丽教授表示,这一优异疗效不仅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明确依据,也增强了患者对靶向联合治疗的信心。
刘喆教授与马丽教授均强调,治疗前需系统性评估患者基线状态以保障安全与生活质量。针对体力状况(PS)评分较低者,应制定个体化剂量策略,分阶段实现治疗目标。合并肝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时,需提前预防性用药并动态监测心肺功能。治疗前与患者充分沟通毒副反应应对方案,建立合理预期以提升依从性。治疗目标不仅是延长生存,更需兼顾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及社会功能,尤其对晚期患者应强化人文关怀。若患者耐受良好,应鼓励其持续治疗并定期复查,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线下”融合模式实现全程连续管理,并有利于增强医患信任与治疗依从性。
与此同时,张同梅教授强烈建议,对EGFR突变患者尽可能进行二次活检。通过组织或液体活检明确耐药机制,可为后续治疗策略制定提供关键依据。在本中心,二次活检已成为常规临床实践之一,所有患者初诊即采用MDT模式。即便组织样本获取困难,仍可借助介入或外科技术完成活检。除常规NGS检测外,对EGFR突变患者广泛开展免疫组化(IHC)检测MET蛋白过表达,适时采用FISH检测明确MET基因状态。张同梅教授认为,始终坚持检测先行、全程管理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晚期肺癌患者将有望实现更长期的生存,逐渐转变为一种可管理的慢性疾病,真正迈向“慢病化”管理的新阶段。
林根教授总结表示,展望未来,北京胸科医院MDT建设将将围绕两大核心方向推进。首先,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引领。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不仅需遵循诊疗规范,更应在临床研究、技术创新和诊疗模式上寻求突破,发挥行业示范作用,推动肺癌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其次,着力强化学科协同与制度衔接,通过院内质控与管理例会的持续优化,打破部门壁垒,构建真正整合型的一站式诊疗平台。从MDT讨论到执行落地,从多学科协作到全方位支撑,最终实现每一位患者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都能享受到高效、连贯且个体化的医疗服务,真正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
专家简介
林根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国家卫健委 2030 健康中国肺癌规范化诊疗专家顾问
中国抗癌协会恶性间皮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缺氧生物学和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患者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专家简介
刘喆 教授
博士学位,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
北京肿瘤学会临床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牛途网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师协会肿瘤分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以及小细胞肺癌专委员会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
首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际肺癌研究联合会IASLC会员
专家简介
张同梅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综合科副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联合实验室-恶性肿瘤精准诊治转化研究实验室负责人
CTONG主要研究者
北京抗癌协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癌症早筛早诊早治分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健康促进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部肿瘤慢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分子靶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2023年人民好医生年度人物
《中华肿瘤杂志》通讯编委
专家简介
马丽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肿瘤学博士,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卫健委肿瘤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肺癌质控专委会 常务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癌症早筛早诊早治分委会 常务委员
中关村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肿瘤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会科普教育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精准医疗分会 常务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叙事医学分会第一届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20年医带医路凯瑞菁英演讲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
2021年iHOPE青年医师演说汇全国一等奖
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青苗人才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计划领军人才
发表论文30余篇,负责省部级课题等课题共计18项
周五全天和周日上午肺结节专家门诊
专家简介
张旭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放疗科主任医师
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肿瘤中心放疗科访问学者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确放疗技术委员会常委、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国际医疗交流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理事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肿瘤缓和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参考文献:
[1]David P, et al. First-Line Osimertinib + Chemotherapy Versus Osimertinib Monotherapy in EGFRm Advanced NSCLC: FLAURA2 Final Overall Survival.2025 WCLC.PL.02.06.
[2]Suresh R,et al. Osimertinib (osi) after definitive chemoradiotherapy (CRT) in patients (pts) with unresectable (UR) stage III EGFR-mutated (EGFRm)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Updated overall survival (OS) analysis from the LAURA study. 2025 ELCC. LBA4.
[3]Planchard D, et al. Rukazenkov Y, Todd A, Kobayashi K; FLAURA2 Investigators. Osimertinib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in EGFR-Mutated Advanced NSCLC. N Engl J Med. 2023 Nov 23;389(21):1935-1948.
[4]翟晋芳,等.《第三代EGFR-TKIs耐药后肺癌诊治共识》解读[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5,32(7):415-423
[5]Zheng Q, Lin X, Qi W, et al. NGS and FISH for MET amplification detection in EGFR TKI resis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patient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in China. Lung Cancer. 2024;194:107897.
[6]Ahn MJ, et al. MET Biomarker-based Preliminary Efficacy Analysis in SAVANNAH: savolitinib+osimertinib in EGFRm NSCLC Post-Osimertinib.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2022, 17(9): S469-S470.
[7]Ahn MJ, et al. MET Biomarker-based Preliminary Efficacy Analysis in SAVANNAH: savolitinib+osimertinib in EGFRm NSCLC Post-Osimertinib. 2022 AACR. Abstract LB078/3.
[8]Lu S, et al. Savolitinib (Savo) combined with osimertinib (osi) versus chemotherapy (chemo) in EGFR-mutant (EGFRm) and MET-amplification (METamp) advanced NSCLC after disease progression (PD) on 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phase 3 SACHI study. 2025 ASCO. LBA8505.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配先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